展覽評論:妙筆畫家──洪通

洪延平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圖片:洪延平

台南美術館現正展覽的洪通個展:「再現傳奇 — 洪通百歲紀念展」是一個很詳盡的展覽。不只有關鍵作品,也有關於曾出現在洪通身邊的媒體狂熱。這個展覽也有比較少見的物品,比如洪通用的畫筆與他的畫簿。因此,這場展覽不只適合洪通粉絲與支持者,也可以讓其他人更加理解媒體如何創造藝術明星,以及媒體在藝術領域中扮演的角色。

圖片:洪延平

1920 年出生的洪通算是台灣在國民黨統治後走紅的第一位本土台籍名畫家。來自台南且是貧窮勞動階級的洪通,在 1970 年「嫩齡」五十歲時,決定開始作畫。他得到太太劉來豫的支持,而劉來豫則以做更多工作的方式在經濟上支持老公作畫的新事業。當時,許多人都以為洪通瘋了,也有人認為,洪通被附身了,因為他曾經是乩童。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的洪通,實驗了很多非傳統顏料與畫板材質,往往會用廣告顏料與甘蔗板作畫。雖然是右撇子,他也會實驗性地以左手作畫,甚至還用陽具創作。為了省錢,他也會利用在地的植物作為顏料,最知名的是把母雞珠直接黏在畫上。雖然不識字,洪通常常會在圖上模仿字體,也畫了書法,創作出自己獨特的象形文字。

1972 年,洪通在南鯤鯓代天府廟外展覽了自己的畫,漢聲雜誌報導了一篇關於洪通的文章,他因此爆紅,媒體在接下來幾年都很熱衷報導洪通。雄獅美術在 1973 年出版「洪通特輯」,而在 1976 年也於台北美國新聞處(現在的228紀念館)舉辦了個展,吸引了大量人潮前去參觀

圖片:洪延平

在媒體對洪通的熱情不減之下,他的名氣大增。不過洪通始終拒絕出售他的作品,聲稱他的畫作是一個家庭,不應分開。在隨後的幾年中,雖然媒體一直報導洪通,他卻將自己鎖在房裡創作他的畫,拒絕訪客和展覽。由於他的名氣,卻讓他的私人生活受到嚴重干擾,遊客和好事者會去他家拜訪。然而,因為他拒絕出售自己的畫作,所以生活條件從未獲得改善,在他的妻子去世後不久,也在貧困中去世。

對洪通的作品進行嚴肅評論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他的作品並不完全符合任何特定的畫風。儘管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諸如「原始主義」、「本土主義」和「素人藝術」等等這些藝術術語經常用來描述他的作品,但洪通的藝術創作與環境和歷史背景是絕不可分割來看。台南美術館知道這一點,所以使用了法國釀酒的 “terroir” 概念來描述洪通的藝術是如何受到他周圍的在地文化啟發和滋養。有趣的是,策展方可能擔心某些觀賞者會認為洪通的繪畫毫無技巧,因此展覽中有一個「自學軌跡」欄目來展示洪通如何發展自己的作畫技能。

圖片:洪延平

從洪通的作品中顯示對色彩的熟練掌握可知,他並不是一個毫無技術的畫家。但是,媒體評論不斷強調洪通的手法與技巧,可能會產生誤導作用。尤其許多評論都賦予洪通「天才」的身分,甚至更誇張的是「東方畢卡索」稱號。洪通在繪畫技術確實不能和畢卡索這樣偉大畫家相提並論,,以畫家來說,洪通並不是藝術大師,他的畫作具有高度的重複性,他的作品構圖基本上總是一樣地過度佈局構圖。儘管他的作品可以歸類為民間藝術,但他也非 Maria Prymachenko 這樣的民間藝術傳統大師。很明顯的,看過洪通的畫作就可以理解,他不了解但也不關心基本繪畫的原理,例如透視、焦點、比例和構圖等等。洪通對繪畫藝術的專一奉獻不容忽視,但令人好奇的是,評論傾向於強調他在技巧上的才能──但顯然這是他不擅長,而且實際上也不是他繪畫風格上最重要的面向。作為畫家的洪通,他明顯有限的技巧和廣度並不意味著他的藝術應該被徹底忽視。可以說,對他藝術的欣賞正是源於這種局限,儘管是明顯有限的繪畫技術,但他的畫作確實可以把觀眾帶入另一個不同的心理空間,大概接近童稚時代,這樣平易近人的作品自然地說明了他畫作的力量。

洪通的藝術生涯中另一個有趣但沒有真正討論過的,就是政治的部份。洪通在白色恐怖時代中成名,並在美國新聞社舉辦了他最重要的個展,美國新聞社是一個旨在壓制左派,但從未被認真討論過的冷戰宣傳機構。然而可惜的是,對於一位活過台灣所有歷史創傷的藝術家,卻沒有任何相關的歷史政治討論。

圖片:洪延平

由於洪通的畫作很「無害」,因此在蔣皇統治台灣的戒嚴時期仍得到重視。更有趣的是,為什麼 70 年代以來,公眾會對他的藝術著迷。有人認為,支持在地藝術是對文化上西方宰治地位的一種叛逆反應,但這種說法忽視了許多顯而易見的歷史事實,即國民黨的極權統治、冷戰、白色恐怖與之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可以解釋公眾對洪通的喜愛與擁護,可能也是他畫作最明顯的特徵──很可愛。

日本的「可愛」(Kawaii)概念不僅僅是一種風格,更是與戰後的脆弱感性有很大關係,正如亞洲研究協會的佐藤久美子(Kumiko Sato)所指出:「日本文化與『可愛』的關係可以分成很多層面。在二戰戰敗後的恢復期,日本在文化上傾向認定,日本的成功關鍵在於對美國的政治和經濟依賴。這種順從關係或許自然地孕育出日本的『幼稚』流行文化。」

圖片:洪延平

洪通的畫作很明顯地,也給人可愛的感覺,而且可說和 Hello Kitty 有些共同點(Hello Kitty 同樣是在 70 年代開始引人關注),這點是大多數評論所忽視的。考慮當時的歷史背景,不難想像洪通的畫作可以讓身處極權國家的人們得到多大的心理安慰。再看到洪通最重要的展覽,是在美國新聞處──冷戰時期的美國宣傳機構舉行,這也充分說明了對美國依賴的概念。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洪通出身的族群。儘管沒有確切登記證據,但洪通很可能不僅是 70 年代最著名的藝術家,也是 70 年代最著名的本省籍藝術家,而且是真正的本省人不是「半山」。不過關於洪通的報導可能也開啟了另一種潮流,台灣的媒體環境一直由外省人所控制。那時的媒體意識到在電視和報紙上需要有本省人來反應觀眾群,但往往必須刪除本省台灣人身份(erasure),或聲稱本省人為「中國人」、「算是」(passing)中國人。最後發展成了在新聞或節目裡,總是可以看到人畜無害,但行為怪奇或異於尋常的本省人趣味新聞又帶綜藝成分的故事,近期這樣丑角化本省人潮流才漸漸消退。

圖片:洪延平

洪通,有把妙筆的畫家,一位沒有受過教育的文盲,經歷了日本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二二八事件,他在白色恐怖時代中奇蹟般地崛起,並受到媒體的追捧報導,是一個對台灣藝術與歷史有興趣的人來說,非常迷人有趣的個案。繪畫技巧上來說,洪通也許不是最好的畫家──但他也不需要──卻很難不去欣賞他對繪畫的專心致志、創作生涯的荒謬與乖誕以及繪畫中充滿活力的畫作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