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關心籠鍊犬—枷/家影評

洪延平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圖片:舞徑/臉書
編輯:摳門兒貓

《枷/家》是導演與動物平權促進會聯合製作的短紀錄片,是部為了告知公眾籠鍊犬議題、為具體的提倡目的而製的影片。籠鍊犬是長期被鍊養的狗,他們很少有每日走動的機會,或是得到最低標準的適當對待。本片不會在平常的電影院、電視節目,或是網路平台播放,而是在動平會舉辦在部落和學校的活動中播出。

籠鍊犬議題是動平會長期關心的領域。關心狗的動保人士意識到籠鍊犬的問題很久了,可是大眾對這個議題的意識仍然很低。低到甚至此片導演李開地一開始也不理解這個議題。電影開始不久,自稱貓奴的導演承認對此話題很陌生:「我實在不懂,鍊養有什麼不好。」導演自身是議題新人,正好適合這個電影,因為觀眾可以跟著他的心路歷程來學習這個議題。

電影呈現給觀眾的籠鍊犬處境正如我們預期的那樣,動物的生活品質不佳,生活在骯髒的環境裡,缺乏水和食物,而且身上常有傷口。狗行為專家在片中解釋,狗狗有時會啃咬自己的身體部位,並不是因為這是個愉快的動作,而是因為這是唯一可以掩蓋長期不舒服部位的方法。電影裡有些可能被認為是令人不安的鏡頭,但是,整體而言,這些場景是經過很有品味的拍攝和剪接處理的,所以這些時刻的影像呈現不至於噁心,令人反感。比如,面對某一個讓人擔憂的個案時,電影對比了籠鍊犬被釋放的前後差異。

圖片: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臉書

2021年,一則比特犬咬死小孩的案例被廣泛報導。因為這個個案,對於比特犬有強大侵略性的錯誤資訊廣泛流傳,甚至達到政府立法禁養比特犬的程度。但是,該品種的侵略性其實是個刻板印象,因為比特犬並不比其他品種的犬隻更有攻擊性。專家指出,品種對於狗行為的影響,並不是像人們經常以為的那樣。相反的,狗的行為受許多因素影響,尤其是直觀即可觀察到的--人對待狗的方式--能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在這個事件中,媒體為了製造聳人聽聞的效果而對大眾嚴重失職--新聞廣泛流傳對比特犬的刻板印象,卻沒有提起這齣悲劇裡的狗就是籠鍊犬。

以上正是此片對議題很有助益之處,電影呈現了籠鍊犬往往侵略性較強的例子。動保人士多次勸導籠鍊犬主人後,飼主終於決定不再鍊養。影片記錄下這些證據,主人也表示不再鍊狗後,動物的行為確實平靜許多。

除了給觀眾看狗狗的狀況,《枷/家》也讓我們見識了不知疲倦的動保人士,而且清楚地解釋了籠鍊犬的結構性問題。以法律字面而言,籠鍊犬的福利標準是不符合規定的,動保人士因此向政府報告,卻使得飼主感到不滿。但是,政府部門的標準比法律標準低得多,這現象也是有其原因。電影對此進一步的解釋是,政府部門缺乏實質的執法能力。在台灣,動物議題的預算遠低於執法所需,乃是常態。熟悉動保的人都很理解台灣的實際狀況永遠低於法律規定。所以,《枷/家》揭示的狀況和 《十二夜2 是很相似的。

乍看之下,《枷/家》並不是特別有藝術成就的片子,而且,它也不須如此。此片對於公眾倡議是非常有效的,而這已完美地符合了動平會的教育目的。十月起,《枷/家》從東岸開始巡迴放映。我希望動平會可以爭取到在台灣各地放映的經費,尤其能到最常出現籠鍊犬的鄉下播映。如果您對此片有興趣,請看這裡